作者:王曉輝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講的都是帝王將相的故事,所以書中各種官職特別多,文官有丞相、司徒、大司農(nóng)、議郎,武官有太尉、衛(wèi)尉、車騎將軍、中郎將,令人眼花繚亂,連中國人都搞不清楚,外國讀者就更容易暈頭轉向了。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作亂,把個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折騰得地覆天翻。董卓進京后,自封為前將軍,把持朝政,廢立皇帝?!度龂萘x》第四回,“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羅慕士是這樣翻譯這句話的:Dong Zhuo became prime minister. But he did not as required use his personal name when saluting the sovereign nor comport himself reverently by scurrying in his presence, nor did he remove his boots and sword before the throne. The prestige and wealth he amassed raised him above all.
戰(zhàn)國時代的首席行政長官叫“相邦”,到了漢朝,因為“邦”字犯了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故改為“相國”。相國、相邦、丞相、宰相,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百官之首,名稱不同而已,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相”在權利和地位上差異也很大。漢朝有相國和丞相同時存在的情況,相國位在丞相之前。不過,譯成英語都一樣,都是prime minister。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是中國古代皇帝給大臣極高的政治待遇。“贊拜不名”是說在拜見皇帝時,侍臣唱名只報官職不提姓名。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如果直接稱呼姓名,也往往是長輩或上級對晚輩和下屬,反之則是不敬。“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是指上朝時不用像其他大臣那樣彎著腰一路小跑,還可以穿靴佩劍上殿。《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高祖平定天下后論功行封,把蕭何看作是第一功臣,“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董卓軍閥出身,連皇帝都敢廢,龍床都敢睡,劍履上殿對他來說又算得了什么?
翻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景知識、詞義辨析和語言轉換,對于翻譯來說都是考驗。原文十二個字,羅慕士用了三倍的英文單詞才解釋清楚。兩個最難處理的問題是“贊拜不名”和“入朝不趨”。對于英語讀者來說,拜見國王時只提職務不提名字似乎不是什么事兒,搞不懂中國人為啥把它當個事兒?!摆叀钡囊馑际切〔娇炫埽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是一個很特殊的身體語言,表示對長輩,特別是君主的尊敬。西方人沒這個講究,“趨”對于他們來說就是scurry 和hasten,只有趕火車或者內急的時候才會“趨”,所以,他們對“趨”的含義的理解與我們肯定有不小的差異。
羅慕士雖然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但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他在翻譯“贊拜不名”時加上了as required,翻譯“入朝不趨”時加上了comport himself reverently,意思是“按照要求”和“遵照相關的禮儀”,告訴讀者,董卓的行為是違背規(guī)矩的。
《三國演義》的另一位譯者鄧羅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的解決方案是把“董卓為相國”變成時間狀語,自己又加了一句話:Becoming the Prime Minister, Dong Zhuo was most powerful and arrogant,等于把最后一句“威福莫比”挪到前面來了,也不失為一個聰明的做法。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諸葛亮上書后主劉禪,決意北伐中原,調集了大批文武官員,是整部小說官職排列最為集中的一回。
“于是孔明乃留郭攸之、董允、費祎等為侍中,總攝宮中之事。又留向寵為大將,總督御林軍馬;蔣琬為參軍;張裔為長史,掌丞相府事;杜瓊為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為尚書;孟光、來敏為祭酒;尹默、李譔為博士;郤正、費詩為秘書;譙周為太史。內外文武官僚一百余員,同理蜀中之事?!?/p>
對于上面的一系列官職,羅慕士是這樣處理的:
侍中 privy counselor
大將 chief general
參軍 military adviser
長史 senior adviser
諫議大夫 court counselor
尚書 the secretariat
祭酒 libationer
博士 scholar
秘書 secretary
太史 grand historian and archivist
中國古代官職系列總體延續(xù)了周朝以來的“三公九卿”制,不同的時代名稱、職責、級別都有變化?!度龂萘x》小說人物眾多,除了有數(shù)的幾個女人之外,幾乎是個男人就有官職,而且現(xiàn)代人很難從字面上看出來他們究竟從事的什么工作。如秘書費詩(secretary)、文學掾司馬懿(chief secretary of the Bureau of Documents)、尚書丁管(imperial secretary)、主簿陳琳(first secretary)、侍中蔡邕(privy secretary)……翻譯成英文,很難從英文名稱上了解其級別和職責。沒辦法的辦法,各種郎官、大夫,都用secretary、adviser或者counselor加上不同的限定詞來解決。
羅慕士將“祭酒”直譯為libationer,也就是負責把酒潑在地上祭祀的人。祭酒在遠古時期一定是專職祭祀人員,按照古代禮儀,祭祀宴饗時,由最年長者酹酒祭神,故尊稱為祭酒。至少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祭酒就成了太學或學宮的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再后來,這個職務就成了國子監(jiān)祭酒,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偟膩碚f,祭酒相當于同類官員中地位和威望最高的人,如軍師祭酒、師友祭酒、六經(jīng)祭酒、講書祭酒、博士祭酒等等。祭酒并非特指官員,也可當作“首席”來理解,今天的馬化騰和董明珠其實就是騰訊和格力的祭酒。
前面說的基本上都是文官,武官官職也令人眼花繚亂。諸葛亮出征伐魏,隨行將領的陣容十分強大:前督部——鎮(zhèn)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后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wèi)將軍廖化;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xiāng)侯劉琰;中監(jiān)軍——揚武將軍鄧芝;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
重要的將領如魏延,既有軍職,又有軍銜,還有封號,翻譯成英文就是一大長串:Forward command: General Wei Yan, controller of the North, commander of the Ministerial Forces, imperial inspector of Liangzhou, and lord of a Capital Precinct。forward command是魏延在此次出兵北伐中所擔任的職務,他的軍銜稱號是鎮(zhèn)北將軍(controller of the North),常任職務是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commander of the Ministerial Forces, imperial inspector of Liangzhou),封號是都亭侯(lord of a Capital Precinct)。
漢魏時期的將軍分為至少五個級別,第一等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wèi)將軍,第二等是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和后將軍,三級軍銜是四征、四鎮(zhèn)將軍,即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北將軍。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的擴大,將軍稱號很快就不夠用了,為了獎勵軍功和鼓勵積極性,于是又創(chuàng)造出一大批“雜號將軍”,排在第四等,如折沖將軍、蕩寇將軍、揚威將軍。再往下就是偏將、副將、裨將、牙門將和中郎將了,差不多是少將和校官一類。
副將 lieutenant
牙門將 garrison command
偏將 subordinate general
監(jiān)軍 military inspector
參軍 adviser
軍師 army director
典軍書記 secretary for the army director
以上一應官員,都跟隨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出征伐魏。羅慕士是這樣翻譯諸葛亮的職務和職稱的:Prime Minister Zhuge Liang, first field marshal for the pacification of the north, lord of Wuxiang, and protector of the Riverland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諸葛亮這一大串稱謂,讓我想起1986年英國女王訪華的演出晚會上,中央電視臺的一位主持人一口氣說出英國女王的頭銜全稱,令人印象深刻:上帝神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與其所屬領土及領地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聯(lián)邦首腦,國教保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雖然比不上相聲演員的“貫口”,卻也殊為不易。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僅官僚制度一個話題,就夠讀幾個博士學位了。如果要翻譯成英文,對譯者的要求極高,沒有扎實的文化根底和中英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是做不到的。羅慕士教授能下如此苦功,有如此造詣,實在是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